备受瞩目的第19届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本次SGBCC大会共评选出7项研究授予“最佳壁报奖(Best poster award)”。令人骄傲的是,其中有4项研究成果来自中国,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汇报的“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ti-HER2 antibodies-insensitive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neoadjuvant therapy:a 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新辅助治疗中对HER2靶向治疗不敏感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综合分析: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肿瘤瞭望》有幸邀请樊英教授进一步分享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备受瞩目的第19届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本次SGBCC大会共评选出7项研究授予“最佳壁报奖(Best poster award)”。令人骄傲的是,其中有4项研究成果来自中国,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汇报的“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ti-HER2 antibodies-insensitive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neoadjuvant therapy:a 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新辅助治疗中对HER2靶向治疗不敏感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综合分析: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肿瘤瞭望》有幸邀请樊英教授进一步分享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01
《肿瘤瞭望》:恭喜您获得本次SGBCC大会最佳壁报奖(Best poster award)。首先,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此次获奖的感想体会?
樊英教授: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这次我们的一项研究成果成为SGBCC大会授予的7个最佳壁报之一。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因为St.Gallen会议在乳腺癌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引领全球早期乳腺癌诊疗实践变化的重要会议之一。能够在如此高水平的学术舞台上,让我们的研究结果获得国际认可,我们深感荣幸。
通过这次获奖,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中国研究在国际上正逐渐获得更多的认可;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开展我们自己的原创性研究,无论是真实世界研究还是其他类型的临床、基础或转化研究,努力做出更多乳腺癌诊疗贡献,向全球传递更多中国好声音。
02
《肿瘤瞭望》:此次SGBCC大会,您和研究团队一共有3项研究成果入选壁报展示,能否分享一下这些研究成果,尤其是获得最佳海报奖的那项研究?
樊英教授:我们的研究思路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病例分析研究来厘清这些问题。这些研究工作主要由我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来实施,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三项研究分别聚焦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不同问题。
不同部位pCR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
首先,在新辅助治疗中,传统观点认为总体病理完全缓解(tpCR)与预后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部分患者的乳腺达到pCR(bpCR),但腋窝淋巴结未达到pCR;也有一些患者乳腺未达到pCR,但腋窝淋巴结达到pCR。这种现象相对少见,因此我们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背后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本质,并探讨其预后差异。
N3期不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
在新辅助治疗中,N3期乳腺癌患者包括锁骨上、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以及腋窝和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通常被归为局部晚期,需要接受新辅助治疗。我们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转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以及这些部位转移的潜在机制差异。此外,由于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往往无法通过手术达到R0完全切除,我们还对这些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预后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统计。
新辅助治疗中抗HER2治疗不敏感人群的综合分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常规采用含抗HER2靶向治疗方案。虽然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约10%~20%的患者对治疗不敏感,表现为影像学上的疾病进展(PD)或疾病稳定(SD)。尽管这部分患者比例较小,但由于整体病例数较大,因此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研究,共纳入500多例患者,其中约11%的患者表现为治疗不敏感。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具有以下特征:分期较晚、三阳性乳腺癌患者以及HER2免疫组化2+(此类HER2低表达肿瘤的异质性较强)。此外,部分患者仅接受单靶向治疗,效果不如双靶向治疗。我们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发现,治疗不敏感的患者预后较差,需要额外关注。针对这部分患者,我们提出了可能的治疗策略,包括升级治疗方案,如使用T-DXd等ADC类药物,三阳性乳腺癌患者可考虑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和抗HER2治疗。这些设想仍需进一步前瞻性验证。
我们还对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在治疗进展后的临床选择进行了观察。部分患者更换治疗方案后,如大小分子联合或更换为ADC类药物,部分患者重新获得疗效;另一些患者维持原方案,还有部分患者转为手术治疗。这些后续治疗选择较为多样,但哪种策略最佳仍需进一步研究。St.Gallen会议的特点是贴近临床,关注研究证据较少但临床实践需求较大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正好契合了这一关注点,因此可能获得了认可。
03
《肿瘤瞭望》:该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未来有哪些进一步研究探索方向?
樊英教授:我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无法指导临床实践,因为这是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病例的观察性研究,未来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我们观察的临床现像以及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例如,我之前提到那些对抗HER2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他们的背后生物学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同样是HER2阳性乳腺癌,其异质性差异却如此之大?因此,我们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重新分析这些患者的肿瘤标本,分析其肿瘤抑制性与治疗不敏感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但目前临床并不常规对IHC 1+患者进行抗HER2治疗。我们希望对这种异质性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更细致地研究其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此外,我们也在准备开展蛋白质谱检测等实验,寻找可能的分子标记物,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相对治疗不敏感的患者。根据这些检测结果,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未来精准治疗的方向。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治疗不敏感的患者,目前临床上的治疗策略多种多样,但究竟哪种策略最佳,仍需通过前瞻性、对照性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基于此,我们正在探索针对三阳性乳腺癌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例如采用化疗联合抗HER2治疗,或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及抗HER2靶向治疗,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比较其疗效。这些内容也将是我们未来继续开展的工作方向之一。
04
《肿瘤瞭望》:您在乳腺癌内科治疗领域开展了许多研究探索,不乏顶刊发表和ASCO、ESMO、SGBCC等国际大会入选的研究,能否分享一下您认为最重要的经验?
樊英教授:以这次入选SGBCC最佳壁报的研究为例,乍一看,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项研究并没有进行多么复杂的数据分析或大量的检测工作,但实际上是确确实实来自临床实践病例的总结。因此,我认为有一点是可以分享给大家的:临床问题其实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仍有许多临床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只要我们保持思考的态度,多观察、多思考身边发生的临床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素材或关注点,并可能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樊英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乳腺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硕导、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博士
2008-2009年英国Royal Marsden医院/ICR访问学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会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多学科整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