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7月13日-7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研所、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召开。会议盛邀国内外著名学者就白血病及淋巴瘤、骨髓瘤等领域相关基础及临床做专题报告,分享了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MDS及MPN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襄盛举。大会上,本刊特邀请福建医大医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研究所胡建达教授进行专访,针对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分层与治疗分享独到见解。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福建医大医学附属协和医院胡建达教授
基因突变方面的差异对于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分层及其的意义
随着我国步入老年社会,临床上老年AML患者也愈来愈多。老年AML患者较年轻AML患者具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征,具体表现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以及预后不良的基因突变相对来说更多,因此导致老年AML患者的治疗疗效较差。
在初发AML患者的基因突变中,主要以FLT-3、NMP1以及DNMT3A突变为主,可作为判断AML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上述基因的检测可以为临床常规化疗以及低强度治疗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新型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帮助。例如,对于具有FLT-3基因突变患者,可以加用FLT-3激酶抑制剂;对于DNMT3A突变的患者,加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可能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总之,上述AML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不仅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而且可以指导临床上去甲基化药物和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从而改善老年AML患者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生存。
老年AML患者的诱导及巩固治疗方案的探索
由于老年AML患者存在年龄大、体能状态较差以及共患病较多等问题,因此很多老年AML患者无法耐受高强度的化疗,其疗效及预后均不甚理想。目前,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AML患者,如果体能状态较好、器官功能相对良好或者共患病较轻,可以采取相对接近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有望带来更好的疾病缓解和长期生存;但是,对于体能状态较差、存在器官功能不全或者具有较严重的共患病的老年AML患者,采取小剂量的化疗方案或者最佳的支持治疗方案。
另外,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针对这些体弱、共患病较多的老年AML患者有望带来新的治疗方案,例如,国外的研究表明CD33单抗在这部分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外,小剂量的阿扎胞苷、地西他滨以及其他靶向药物可能对于某些老年患者有效。因此,我们期待新型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与标准化疗方案的老年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简介
胡建达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科主任,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髓系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CML联盟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担任《中华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等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