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邱录贵/易树华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中国大系列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的疾病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5/6 17:03:45  浏览量:974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发病相对罕见,目前缺乏前瞻性研究激或大队列报告,尤其是缺乏中国HCL-v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的相关研究。

编者按: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发病相对罕见,目前缺乏前瞻性研究激或大队列报告,尤其是缺乏中国HCL-v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的相关研究。近日,邱录贵、易树华团队在《Annals of Hematology》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描述了中国大系列HCL-v的临床及生物学和预后特征,并发现PNA+R一线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疾病缓解。
 
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是一种非常罕见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约占所有惰性淋巴肿瘤的0.4%[1,2]。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标准(2016版WHO分型)将HCL-v归类于“脾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并正式成为一个新的疾病亚类[3]。由于该病的罕见性,关于HCL-v的前瞻性研究或大队列报告极少。目前对HCL-v的认识主要基于欧美人群,其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不同方案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存仍有待阐明,尤其是中国患者的特点及转归。
 
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易树华团队在《Annals of Hematology》期刊在线发表题为“Purine nucleoside analogs plus rituximab ar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choice for hairy cell leukemia-variant”的研究论文,首次描述了中国大系列HCL-v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并发现一线选用核苷类似物联合利妥昔单抗(PNA+R)的治疗策略可使HCL-v患者获得更深、更久的疾病缓解。
 
该研究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20余年来收治的33例HCL-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从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特征、流式/组化免疫表型、病理形态特点、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一线治疗的疗效以及患者生存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
 
这33例HCL-v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34~79),男女比2.3:1。患者就诊时通常以腹部肿物及相关症状(腹痛、腹胀)和血常规检测异常(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为主诉,97%的患者存在脾大,且通常为巨脾。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伴或不伴贫血(33%)、血小板减少(46%)是这类患者的主要血常规表现。HCL-v肿瘤细胞具备特定的免疫表型:流式检测可见表达泛B细胞抗原及CD11c和CD81的单克隆B细胞,CD103和CD200在HCL-v中多为部分/弱表达,而CD5、CD10、CD23、CD25、CD43和CD123基本为阴性;免疫组化显示annexin A1在所有检测患者中均为阴性。肿瘤细胞在骨髓中以间质浸润为主,形态上多表现为中等大小、轻度嗜碱性胞浆且周围有毛刺状凸起、部分胞核可见明显核仁的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HV)为未突变患者占比35%,VH4-34是最常见的IGHV重排片段(19%)。BRAF V600E突变在该研究中未被检出(0/20),TP53和MAP2K1的突变率分别为17%(2/12)和25%(1/4)。25%(6/24)的患者为复杂核型,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IGH易位、17p缺失、13q缺失、12号染色体三体和11q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31%、20%、6%、17%和0%。
 
图1.HCL-v典型组织形态学:A外周血涂片显示白血病细胞,胞浆轻度嗜碱性,外围有细微突起(WG,1000X);B BM抽吸涂片显示增生活跃,肿瘤淋巴细胞呈卵圆形,核仁突出(WG,100X;左下角插图为WG,1000X);C骨髓活检形态(HE,400X);D骨髓间质浸润模式(CD20,200X);E骨髓窦内浸润模式(CD20,400X);F骨髓组织切片中annexin A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annexin A1,400X;左下角插图为CD20,400X)。WG,瑞氏-吉姆萨染色;HE,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治疗方面PNA+R治疗组(8例,克拉屈滨/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20例,克拉屈滨/氟达拉滨、干扰素或瘤可燃±切脾,88%对5%,P<0.001),其中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3名患者均达到了持续微小残留病阴性的完全缓解。中位随访32(3~207)个月,整体队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和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30个月[95%可信区间(CI)19.4~40.6]和70个月(95%CI 51~90)。PNA+R治疗组较其他治疗组PFS明显延长[3年PFS率42%(95%CI 1~84)对16%(95%CI 3~40),P=0.042]。
 
图2.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A PNA+R治疗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B PNA+R治疗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PNA+R,克拉屈滨/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其他治疗,克拉屈滨/氟达拉滨、干扰素或瘤可燃±切脾等。
 
该研究也通过列表法比较中西方较大HCL-v队列的差异,发现中国患者更为年轻(中位年龄59岁对70岁),且B症状的发生率更高(39%对10%),流式特征中轻链比也更高(κ:λ2.4:1对1:2~1:1),其余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治疗反应等在不同队列中大致相似[4]。另外,基于现有文献,该研究对HCL-v与同属于“脾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的另一种极罕见淋巴瘤——脾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是否为同一疾病进行了充分探讨。
 
总而言之,该研究首次对中国大系列HCL-v的疾病、生物学特征和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归纳。该分析较为系统全面,有助于加深对中国HCL-v的理解,特别是在其免疫表型、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及一线治疗选择等方面。此外,这一纵向真实世界分析对比了中西方国家HCL-v的共性和差异,为HCL-v的认识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瘤诊疗中心邱录贵教授和易树华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瘤诊疗中心王轶博士、王婷玉副主任医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Troussard X,Maitre E,Cornet E.Hairy cell leukemia 2022:Update on diagnosis,risk-stratification,and treatment[J].Am J Hematol,2022,97(2):226-236.
 
[2]Yan Y,Lv R,Xiong W,Li Z,Wang Y,Yu Y,et al.Subtype Distribution,Clinical Features,and Survival in B-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in China:A Review of 1592 Cases[J].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2020,20(6):e270-e283.
 
[3]Swerdlow S H,Campo E,Pileri S A,Harris N L,Stein H,Siebert R,et al.The 2016 revi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J].Blood,2016,127(20):2375-2390.
 
[4]Angelova E A,Medeiros L J,Wang W,Muzzafar T,Lu X,Khoury J D,et al.Clinicopathologic and molecular features in hairy cell leukemia-variant:single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J].Mod Pathol,2018,31(11):1717-1732.
 
文章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77-022-04795-x
 
易树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组长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血液免疫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血液学专委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2016.2-2016.9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2016.9-2019.1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20余篇,综述10余篇。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和2018年版)》,《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副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5部。《中国肿瘤临床》青年编委,《白血病?淋巴瘤》通讯编委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教师基金及多种横向基金。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工程等5项。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白血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