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伐替尼等新一代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不仅开启了晚期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为潜在可转化手术的肝癌患者搏得治愈机会,更有望惠及可手术切除的较早期肝癌患者,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乃至治愈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导语:仑伐替尼等新一代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不仅开启了晚期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为潜在可转化手术的肝癌患者搏得治愈机会,更有望惠及可手术切除的较早期肝癌患者,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乃至治愈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将在本文中,基于一些循证医学证据,与大家分享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对提高肝癌生存预后的临床使用价值。孙惠川教授表示:
“对于肝癌这种恶性程度高、治愈难度大的恶性肿瘤,选择治疗方式首先要考虑到疗效、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加充足。以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看,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很好,较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更少;在疗效方面,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III期REFLECT研究中国人群情况,与我国各项真实世界研究基本一致,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也符合我的治疗体验,而且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已经纳入医保,大幅度地降低了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我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使用范围还有望进一步扩大,惠及潜在可手术的肝癌患者和手术后的早期肝癌患者。”
(*以下文中提及原研仑伐替尼及仑伐替尼特指乐卫玛®)
既往成果寥寥,肝癌转化及辅助治疗亟待破局
我国每年新发的肝癌近七成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患者错过了外科手术切除的治愈最佳时机,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接受局部或系统治疗后,可实现肿瘤缩小或临床降期,属于“潜在可切除”性质,选择有效的转化治疗手段,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长期治愈的机会;而可手术的早期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同样需要有效的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既往转化治疗、辅助治疗所尝试的手段,主要是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消融等局部治疗,以及索拉非尼等早期靶向治疗药物,但目前仍然没有全球公认的转化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案[1-2]。
而仑伐替尼等新型靶向药物,在晚期肝癌治疗中取得成功后,也用于转化治疗和辅助治疗,为更多患者提供新的治愈希望。
不同方案全面出击,原研仑伐替尼提高治愈率的希望涌现
为实现有效的肝癌转化治疗或辅助治疗,所选用的方案应具备疗效显著的特点,如评价缩瘤程度的客观缓解率(ORR)应相对较高,而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就在REFLECT研究中,体现ORR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的优势(24.1% vs. 9.2%, OR 3.13, p<0.0001)[3],且这一趋势在研究的中国亚组中更加明显(43.8% vs. 13.2%, OR 5.14)[4]。
基于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治疗中国人群的出色疗效数据,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含仑伐替尼方案,用于肝癌转化治疗的临床探索。其中为追求更好的转化效果,大多数研究中仑伐替尼均与PD-1/L1抑制剂或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等介入治疗联合,组成双联或三联疗法,其中最高报告的转化切除率达56%。
已报道含仑伐替尼的肝癌转化治疗相关研究
最新发表的《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就指出,从转化切除的角度考察系统性治疗方案,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ORR和缓解方式,而从肝癌一线系统性治疗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仑伐替尼较索拉非尼的治疗ORR更高,以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等方案为代表的靶免组合,较单药治疗具有更强大的缩瘤潜力,是转化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5]。
而在用于初始可切除患者的辅助治疗方面,我国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初步探索,如2021年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会议(APPLE)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团队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中国肝癌分期(CNLC)IIb/IIIa期,且伴有术后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n=29),根治术后行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的中位RFS为9.03个月[6]。
孙惠川教授指出,从以上各项早期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含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转化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案,已经体现较好的治疗获益和后续探索价值。而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超过80%的价格降幅,极大改善了治疗可及性,将为未来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
总结
以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为代表的靶向治疗,正基于晚期肝癌系统性治疗中的成功,向全面覆盖肝癌治疗,扩大获益患者群体的目标不断进军,在转化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希望未来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临床探索,进一步提供丰富、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药物可及性的提高,为更多的中国肝癌患者带来治愈和延长生存的可能,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伟大蓝图中,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Bruix J, Takayama T, Mazzaferro V, et al. Adjuvant sorafenib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resection or ablation (STORM): a phase 3,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 16(13): 1344-1354.
2.Akateh C, Black S M, Conteh L, et al. Neoadjuvant and adjuvant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9, 25(28): 3704-3721.
3.Kudo M, Finn R S, Qin S, et al. Lenvatinib versus sorafenib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se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J]. The Lancet, 2018, 391(10126): 1163-1173.
4.Al-Salama Z T, Syed Y Y, Scott L J. Lenvatinib: a review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Drugs, 2019, 79(6): 665-674.
5.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 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1,20(6):600-616.
6.Zhou J, et al. Adjuvant Lenvatinib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ingle-Arm Study, APPLE 2021.
7.Chen J, Lu L, Wen T F, et al. 945P Adjuvant lenva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TAC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postoperative relapse (LANCE): Updated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1, 32(S5): S824-S825.
专家简介
孙惠川教授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肝脏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学组秘书
上海市肿瘤靶分子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2019版撰写专家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