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分支,恶性程度比较低,病程发展很缓慢,包括主要包括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边缘区淋巴瘤和低恶性套细胞淋巴瘤。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惰性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分支,恶性程度比较低,病程发展很缓慢,包括主要包括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边缘区淋巴瘤和低恶性套细胞淋巴瘤。惰性淋巴瘤对化疗和/或免疫化疗敏感,在早期一部分惰性淋巴瘤患者中可以获得治愈,临床分期Ⅲ、Ⅳ期以后治愈的可能性降低,但是通过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治疗,也能够充分地控制疾病。近年来,有关惰性淋巴瘤免疫治疗和新药研究成果显著,尤其是多种靶向药物及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滤泡淋巴瘤中疗效明显。本刊特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分享关于惰性淋巴瘤的新药研究进展,以及及未来的治疗趋势。
01
《肿瘤瞭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TK抑制剂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化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请您谈一谈BTK抑制剂与化疗是否可联合应用该类患者?其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易树华教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目前推荐的方案比较多,包括传统化疗、BTK抑制剂单药治疗等,传统化疗方案包括BR方案、RCD方案等,BTK抑制剂包括泽布替尼、伊布替尼等,都是可以用于一线治疗的方式。这些方案如何整合与使用需要个体化操作,一般来说,对于MYD88突变阳性的患者优先使用免疫+化疗治疗,对于不能耐受免疫+化疗治疗的患者,BTK抑制剂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选择。关于BTK抑制剂与化疗是否可以联合使用,目前的研究并不多,我们团队曾进行了一项泽布替尼+伊沙佐米+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达到了预期效果以及50%以上的VGPR率和深度缓解率。国外也有研究显示,BTK抑制剂联合BR方案所有患者均达到了100%的深度缓解。从近期的研究结果来看,BTK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具有一定的疗效,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目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还是推荐按规范的指南来治疗,即BTK抑制剂和化疗二选一,除非参与临床试验。
02
《肿瘤瞭望》:滤泡淋巴瘤是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其治疗方面涌现了一系列新药,包括新型CD20单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CAR-T治疗等。请您谈一谈新型药物的临床价值以及新药联合方案的应用前景?
易树华教授:滤泡淋巴瘤病程较长,对于这种惰性淋巴瘤有序治疗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仅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才推荐进行治疗。有序治疗指的是:早期一线给予CD20单抗联合化疗,或联合来那度胺的无化疗治疗;后期可以考虑新药治疗,包括新型的BTK抑制剂、CD20单抗、Bcl-2抑制剂、PI3K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双抗等等。目前来看,上述新药对于滤泡淋巴瘤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的随访结果,该类药物仅适用于二线或二线以上的滤泡淋巴瘤患者。除此之外,对于晚期、耐药的患者,新药也提供了很好的选择。总而言之,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滤泡淋巴瘤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获益,滤泡淋巴瘤有望成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03
《肿瘤瞭望》:随着靶向药物尤其是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惰性淋巴瘤治疗的无化疗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易树华教授:惰性淋巴瘤的病程很长,未来的趋势是家庭口服药物治疗。因为病程长,经常往医院跑会增加医疗成本,随着口服药物的增多,居家口服药物是一种趋势,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居家用药就可以。然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惰性淋巴瘤存在着异质性,不同类型的患者治疗方案尚未统一。截止到目前,免疫化疗仍在滤泡淋巴瘤的一线、二线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距离到全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的无化疗时代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靶向治疗和化疗并重的趋势,未来更趋向于以BTK抑制剂为主的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易树华教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组长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血液免疫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血液学专委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2016.2-2016.9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2016.9-2019.1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20余篇,综述10余篇。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和2018年版)》,《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副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5部。《中国肿瘤临床》青年编委,《白血病?淋巴瘤》通讯编委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教师基金及多种横向基金。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工程等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