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2019 POST-ASH︱黄慧强教授:联合免疫治疗代表淋巴瘤治疗新方向,ctDNA将实现其巨大价值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1/8 12:59:30  浏览量:1576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19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不久前落下帷幕,作为全球最顶级的血液领域学术盛会,ASH可谓备受关注和极其值得学习。为了快速和全面地向国内传达第61届ASH大会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由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祈福医院共同承办的“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会后会”(2019 POST-ASH)于2019年12月21日在广东祈福医院隆重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本次大会的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并带来了淋巴瘤诊治的精彩内容。

 
《肿瘤瞭望》:您作为ASH会后会主席,能否谈一谈本次会议的亮点及内容设置?
 
黄慧强教授: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是全球血液肿瘤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会议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而本次ASH会后会旨在于快速和兼具全面性地传达ASH大会的研究新进展,事实上,在ASH大会开始之前,我们便开始了ASH会后会的布局和策划,包括讲者和选题的制定等。因此,本次大会的讲者实际上是带着讲题去参加2019年ASH大会的,对于内容的理解深度更好。此外,此次ASH会后会更为侧重于临床实践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实用的学术信息。值得指出的是,在大会内容设置上也体现了鼓励国内原创性研究(例如BTK抑制剂及CAR-T方面等)和罕见血液肿瘤的研究(例如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两大亮点。当然还必须考虑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其他血液疾病,务求全方位关键内容的传达和解读。
 
《肿瘤瞭望》:PD-1/PD-L1抑制剂研究进展以及联合免疫治疗在淋巴瘤领域中的前景?
 
黄慧强教授: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成为血液肿瘤乃至整个肿瘤领域的重要进展和热点话题之一,诸如此类的免疫治疗带来了血液肿瘤患者疗效的明显改善,尤其是淋巴瘤。现有的研究显示PD-1/PD-L1抑制剂单药对于多种淋巴瘤亚型均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而进一步加快速度、提高缓解率及缓解质量则更有赖于联合免疫治疗,例如对于霍奇金淋巴瘤(cHL)而言,CD30单抗Brentuximab Vedotion+PD-1抑制剂可在老年cHL一线治疗中获得100%的缓解率,完全缓解率(CR)可达80%多,这类chemo-free方案既减少了化疗的毒副作用也能带来显著疗效。对于年轻cHL患者而言,BV+PD-1抑制剂也有利于改善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此外,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而言,今年ASH大会上首次报道了PD-1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ADCi)在DLBCL的2-3线治疗中,其疗效可基本等同于现有的挽救化疗方案,而且其毒副作用较低,该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是全新的,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索。
 
在PD-L1抑制剂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进展,例如国内基石公司研发的PD-L1抑制剂在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中显示,其对于难治复发NK/T细胞淋巴瘤(约30多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40%多,而CR超过30%,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结果。PD-1与PD-L1抑制剂在作用靶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肿瘤瞭望》:评价一下循环肿瘤DNA(ctDNA)在血液肿瘤中的价值?
 
黄慧强教授:肿瘤的诊断非常重要,疾病进展监测(MRD等)及预后的预测也极为关键。传统检测手段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新的辅助手段来进行诊断。ctDNA是一种分子水平的肿瘤监测手段,也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淋巴瘤是一类特殊的恶性肿瘤,易释放抗原及基因片段至外周血中,研究显示外周血ctDNA与组织基因检测的一致性超过80%,故证明ctDNA有可能对现有的淋巴瘤诊断金标准带来帮助和补充的作用。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而言,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我们看到通过外周血检测可以协助确定DLBCL的分型(如GCB或non-GCB型),在non-GCB组中的基因突变丰度和频率明显高于GCB组,这与组织分子分型的结果是完全相符的。今年ASH大会上,有相关研究发现,对EBV+和TTV-1+淋巴瘤患者血浆cfDNA进行LymCAPP和VirCAPP检测,发现VirCAPP可以显著富集病毒,并显著增加病毒测序数据,VirCAPP在病毒相关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价值。 
 
在原发/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方面,我们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纳入93例患者),通过检测脑脊液ctDNA发现: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ctDNA检测的突变频率及丰度与组织基因检测的一致性近70%,而在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其一致性则相对较弱一些,但在诊断、鉴别诊断、复发随访及预后评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传统的检测手段(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炎症因子和影像学等)是补充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在2019年ASH大会上的“Education”专场中,国际著名专家对于ctDNA在B细胞(包括DLBCL)及T细胞淋巴瘤诊疗过程中的价值进行了较为客观的阐述。毫无疑问,ctDNA检测的价值是明确存在的,但问题在于ctDNA检测如何与现有的biomarkers相结合进而用于疗效预测和治疗指导。此外,当ctDNA发现异常时,是否给予干预性治疗以及干预治疗的价值仍不十分明确。总而言之,以ctDNA发现的问题为导向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是未来的方向,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ctDNA在血液肿瘤领域中的价值将得到放大,我们对此极为期待。
 
专家简介
 
黄慧强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 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联合免疫治疗

分享到: 更多